心系沪连
NEWS
心系沪连
“第二届区域重大国家战略协同发展研讨会”在上海举办
发布时间:2022-12-06
  |  
阅读量:

2022年12月7日,第二届区域重大国家战略协同发展研讨会在上海成功举办,本次会议以“中国式现代化与新发展格局”为主题,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和上海财经大学联合主办。会议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副主任强鹏程,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李增泉主持。

“第二届区域重大国家战略协同发展研讨会”在上海举办“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可视化系统正式启动(图1)

开幕式上,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潘晓岗在致辞中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此次“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可视化系统启动和指数研究成果发布,通过凝聚多方智慧,进一步找准合作需求,合力提出对策措施,为深入推进区域重大战略协同发展,助力上海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提供了有益探索。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在致辞中表示, “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指数”及交互式空间可视化系统作为区域实践的公共服务产品,这些成果是上海财经大学服务上海、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重要体现,是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展现中国气派和上海标准的一次生动实践。

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和协调发展政策需求,促进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新型区域合作,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与上海财经大学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会上,潘晓岗与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院长许涛,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党委副书记赵睿共同启动了“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可视化系统,发布了联动指数研究成果。该系统按照“五位一体”功能架构设计,旨在实时展示区域合作联动现状,实现数据挖掘、分析预测、大数据应用、专报生成等系列功能,为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及时推送区域合作动态,以数字化、信息化赋能新型区域合作高效、有序、协调运行。

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联合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及相关职能部门连续三年共同打造“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指数”,综合考虑市场、社会、政府三个层面的合作,构建起涵盖产业关联、商贸联系、创新合作、交通人口、社会文化、公共服务以及政府合作7个方面近50个指标的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多元流量与关系数据,对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间的区域联动现状进行量化分析。指数研究对象共145个城市,涵盖全国所有直辖市、省会城市及其他副省级城市,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成渝地区以及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主要城市,上海对口帮扶和对口合作城市。

会上,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对该指数研究成果进行解读。从2021年数据的指数研究结果来看,上海与样本城市间的区域联动水平呈现出一定的梯度分布特征,可以分为强联动、较强联动、一般联动、较弱联动和弱联动五类。北京与上海的联动发展指数最高,另外苏州、杭州、深圳、南京与上海之间也形成了较好的合作基础和较强的联动发展特征,这5个城市共同构成了强联动样本。此外,较强联动样本城市依次包括武汉、无锡、广州、宁波、成都、合肥、重庆、天津、南通、嘉兴、常州、郑州、绍兴、西安、青岛、长沙、温州、济南、福州、厦门、徐州、大连、昆明、南昌、镇江、金华、台州、盐城、沈阳、湖州等城市。而与上一年相比,排名较前的城市相对较为稳定,变动幅度整体较小,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上海与主要城市之间的联系合作内生于各自发展需求之中,形成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基于指数研究结果,一方面,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龙头引领作用较为明显,特别是上海大都市圈整体形成了较强的城市联动效应,沪苏同城化趋势显著;另一方面,上海建设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具有坚实的基础,其与全国主要中心城市间的强强合作仍是当前区域合作联动的主要形式,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成渝地区、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区域之间的联动格局初步形成,并进一步带动了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协调发展,国内大循环已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发展体系。

主题演讲环节,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名誉会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范恒山,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院长许涛,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秉镰,暨南大学经纬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覃成林分别做了主题发言。

来源:上海合作交流 区域合作处